BO上去的

就是BO給你

重要公告

我換網誌啦
這裡就放給它爛了
以下是新網誌
BOBO匠的海邊

電腦動畫技術史上的20個里程碑

2007年11月16日 by Unknown

在《貝奧武甫》上映之際,《首映》(Premiere)網站回顧並評出了電腦動畫技術史上的20個里程碑電影,讓我們來看看哪20部影片在電腦動畫技術的歷史上佔據了一席之地呢:

點擊查看原始尺寸

1、電子世界爭霸戰(Tron,1982)

介紹電腦動畫沒有比從這部影片開始更合適的了,儘管影片當時不算成功,但這部講述真人進入到電腦遊戲裡冒險的影片開創了一片新的領域,觀眾第一次看到電腦可以用於電影製作、構建幾何模型。

點擊查看原始尺寸

2、星空戰士(The Last Starfighter,1984)

很長時間以來,電影特技都依賴於模型。《大都市》(Metropolis)中的城市高樓、《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的飛船、《星球大戰》(Star Wars)中的死星等都是如此,不過《星空戰士》則拋棄了這一傳統做法,首次採用電腦動畫做出了「太空飛船」,儘管使用了當時最先進的超級電腦,仍然花費了2年半的時間才完成。特效先驅John Whitney Jr.和Gary Demos也因此獲得了奧斯卡技術獎。

點擊查看原始尺寸

3、年輕的福爾摩斯(Young Sherlock Holmes,1985)

這部名氣不大的影片卻擁有巴瑞·利文森(導演)、克裡斯·哥倫布(編劇)、斯皮爾伯格(製片),以及日後工業光魔的Dennis Muren和皮克斯的約翰·拉塞特(John Lasseter)等響噹噹的名字,這部影片最大的貢獻就是造出了一個完全由電腦製作的角色——教堂玻璃畫上的一個會動的「騎士」

4、小檯燈(Luxo Jr.,1986)

當年史蒂夫·喬布斯花了1000萬美元從盧卡斯電影公司(LucasFilm)手裡買下他們的電腦圖形分部,這家公司後來就成為大名鼎鼎的皮克斯(Pixar)。《小檯燈》是第一部完全由電腦製作的動畫短片,導演是約翰·拉塞特,片中的小檯燈蹦蹦跳跳的鏡頭現在已經成為皮克斯每部動畫片的片頭。套用一句名言:小檯燈的一小跳其實是CGI技術的一次大飛躍。

5、風雲際會(Willow,1988)

在這部影片的幕後製作特輯紀錄片中,工業光魔的Dennis Muren回憶說這部影片是「電影業光化時代的結束、數字時代的開始」。然而這個「開始」不太顯眼——片中的巫師試圖把一隻小老鼠變回公主,Dennis Muren找到了一種不用傳統的剪輯戲法來實現這個鏡頭的方法,特效小組將變化中會出現的動物的圖像重疊在一起,再加上過渡變形就完成了這一突破,日後的《終結者2》則大大的完善了這一技術。

6、誰陷害了兔子羅傑(Who Framed Roger Rabbit,1988)

讓真人和動畫一起演戲,這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但能做到像《誰陷害了兔子羅傑》一樣「水乳交融」的卻並不多,其實影片採用的並不是什麼高科技,在拍攝現場工作人員用電線控制道具,就好像動畫角色在用他們一樣,然後再由動畫師繪製出動畫角色的表演,將之與實拍鏡頭重疊。

點擊查看原始尺寸

7、深淵(The Abyss,1989)

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第一次與海洋的親密接觸並未在票房上掀起波瀾,但卻成為電影數字特效的里程碑。雖然卡梅隆竭力追求真實的效果,甚至還建造了當時最大的水箱,但那張「水臉」可不是現實中能做出來的,因此工業光魔臨危受命,並借此獲得一尊奧斯卡獎。

點擊查看原始尺寸

8、終結者2(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1991)

卡梅隆再次與工業光魔的合作不但成就了他商業片導演的地位,也讓工業光魔聲名大振,《終結者2》中T-1000液態金屬機器人是電影史上令最人難忘的角色之一,電腦動畫功不可沒。《終結者2》也因此成為第一部電腦數字合成影像的影片,現在數字合成影像技術已經非常普遍。

9、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1993)

本片拍攝幾年前,當製片廠老闆聽說有人要把Michael Crichton講述史前主題公園的小說拍成電影都哈哈大笑,因為那時技術無法實現那樣的效果。結果《侏羅紀公園》的橫空出世徹底改變了那些懷疑的人的看法,這部劃時代的特效大片開啟了好萊塢的新時代,從此以後特效在電影中越來越多。

10、阿甘正傳(Forrest Gump,1994)

羅伯特·澤梅基斯是一位從不排斥特效的導演,他的《阿甘正傳》在很多人看來並不需要太多特效,但結果是他不但用了很多特效,還讓你看不出來。從此以後人們意識到:原來特效也可以這麼用。

點擊查看原始尺寸

11、幕後殺手(Radioland Murders,1994)

在這部背景設在30年代電台的小電影中似乎用不著什麼特效,但喬治·盧卡斯不這麼想,影片中的電台大樓全部是由電腦生成的,這為後來《罪惡城市》(Sin City)、《三百斯巴達勇士》(300)這些背景完全由電腦生成的影片開闢了道路,也讓很多替身演員失業了。

點擊查看原始尺寸

12、泰坦尼克號(Titanic,1997)

近2億美元的投資、18個不同的特效公司共同協作、500多個特效鏡頭,這些使《泰坦尼克號》達到了以前很少有影片能夠達到的特效高度,數字海洋、數字冰山……觀眾愈發難以辨別哪些是真、哪些是假。詹姆斯·卡梅隆的第二次親近大海,除了掀起票房的滔天巨浪,也實現了電腦特效的又一次飛躍。

點擊查看原始尺寸

13、黑客帝國(The Matrix,1999)

《黑客帝國》的「子彈時間」曾一度成為人們爭相效仿的電影特技,為了完成這個鏡頭,特效小組花了兩年時間完善了一個由120個照相機構成的裝置,影片特效監製John Gaeta也因此贏得了奧斯卡獎。

點擊查看原始尺寸

14、星球大戰前傳:幽靈的威脅(Star Wars: Episode I: The Phantom Menace,1999)

那個多嘴多舌的Jar Jar雖然不太討人喜愛,但依然無法抹殺《星戰前傳1》創造當時特效鏡頭數量之最這一事實,大量完全由電腦生成的背景和人物(包括Jar Jar)預示著將來我們也許不需要「拍」電影,只要在電腦前動動鼠標就可以了。

15、指環王:雙塔(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Two Towers,2002)

儘管《雙塔》並非《魔戒三部曲》中最好的一集,但正是在這一集裡出現了一位優秀的「數字演員」——咕嚕姆(Gollum),很多人都說如果那一年奧斯卡設立「虛擬演員」獎項的話,他一定能獲獎。事實上「咕嚕姆」並非第一個根據真人表演「動作捕捉」製作出來的電影角色,但能做到他那麼逼真傳神倒是首次。正如《終結者2》成就了工業光魔,《指環王》也成就了新西蘭的WETA公司。

點擊查看原始尺寸

16、極地快車(The Polar Express,2004)

正當《指環王》把電腦製作的「咕嚕姆」放進真實的二維世界時,《極地快車》卻在創造一個完全由電腦生成的世界,導演羅伯特·澤梅基斯又一次向眾人展現了他對於技術與藝術的巧妙平衡的能力。在當年《首映》雜誌採訪時他承認,使用「動作捕捉技術+虛擬電腦角色」的方式拍片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完全由導演控制,但同時這也是最大的弊端。不過至少《極地快車》是成功的,這部影片一掃《最終幻想》失利的陰影,在IMAX和普通影院都取得了高額票房。

點擊查看原始尺寸

17、三百斯巴達勇士(300,2007)

《三百斯巴達勇士》絕對不是傳統的戰爭史詩片,它是一部玩風格的電影,雖然採用的仍然是綠幕和傳統的化裝術、甚至用到了更古老的背景畫繪製,但在CG的幫助下,這些都奇妙的融合在一起,並呈現了一種奇特的藝術效果。《300》是電腦特效提升影片的絕好範例。

點擊查看原始尺寸

18、貝奧武甫(Beowulf,2007)

據說,羅伯特·澤梅基斯曾想發行兩個版本的《貝奧武甫》:為家庭觀眾準備的PG-13級別版本和為成年人準備的NC-17級別版本。這足以說明我們的電腦動畫技術已經達到什麼地步了。雖然《貝奧武甫》成本高達1億5000萬美元,但影片的攝制全部在加州Culver City的一個錄音棚裡完成。另外主演Ray Winstone也不需要為了演「貝奧武甫」去健身,他的六塊腹肌只需要電腦動畫師在電腦前動動鼠標就能輕而易舉的實現了。

點擊查看原始尺寸

19、極速賽車(Speed Racer,2008)

當人們聽說拉瑞和安迪·沃卓斯基——《黑客帝國》導演要拍一部根據60年代日本賽車動畫片改編的影片都吃了一驚,因為這樣的題材留給他們的創新空間不大。但人們的擔心在之後便煙消雲散了,因為《極速賽車》將採用一種革命性的「全聚焦鏡頭」,這種攝影可以讓背景與演員都拉到焦點裡,從而呈現出一種漫畫的風格,聽起來是不是很讓人期待呢?

20、神之化身(Avatar,2009)

在2006年客串電視劇《明星夥伴》(Entourage)時,詹姆斯·卡梅隆在劇中曾開玩笑說:假如有一天拍電影不需要演員多好。顯然他也是在朝這個方向努力,在2009年的《神之化身》(Avatar)這部耗資近2億美元的巨片中充斥著大量電腦角色,他們在一個陌生的星球展開一場史詩般的太空戰爭。值得演員工會欣慰的是,卡梅隆還沒完全拋棄演員,薩姆·沃辛頓(Sam Worthington)、佐伊·桑塔納(Zoe Saldana)、西格妮·韋佛(Sigourney Weaver)、米歇爾·羅德裡格茲(Michelle Rodriguez)、喬瓦尼·瑞比西(Giovanni Ribisi)將和電腦角色共同出演影片。

作者:Nemo
來源:本站編譯,轉載請註明作者和來源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